日韩中文免费码|午夜福利区免费久久|亚洲午夜在线观看首页|黑人巨大亚州宗合在线

    1. <dfn id="4wyr1"></dfn>
        tags:
        當(dāng)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中心 > 歷史故事 > 正文

        凌遲處死怎么死法 凌遲處死女犯人照片

        來源:作者:時(shí)間:2018-07-18 10:43:20點(diǎn)擊:

           凌遲處死,是一種古代供罰。“凌遲”俗稱“千刀萬剮”,是我國封建社會(huì)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之一。“凌遲”主要是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zhèn)?rdquo;罪的人設(shè)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凌遲”的執(zhí)行方式是將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極盡痛苦而死,讓那些聲稱“腦袋掉了不過碗大個(gè)疤”的好漢,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零割碎剮的一種酷刑,亦稱凌持凌遲重辟。據(jù)民間傳言,“凌遲”處死時(shí),劊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塊肉拋上天,這叫“祭天肉”;第二刀叫“遮眼罩”,劊子手把犯人頭上的肉皮割開,耷拉下來遮住眼睛,避免犯人與劊子手四目相對,防止犯人在極其痛苦時(shí)放射出異常陰冷、恐懼的目光而使劊子手心慌意亂,影響行刑。

          歷史上有記載被“凌遲”處死的人,如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劉瑾。“例該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頭一天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開刀,一共剮了3天。”再如明朝天啟進(jìn)士、翰林院庶吉士鄭曼,崇禎年間遭溫體仁誣陷,以“杖母不孝”被“凌遲”處死,剮了3600刀。這兩個(gè)案子都是由皇帝欽定的,依據(jù)《大明律》量刑。

          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gè)被“凌遲”處死的人,是清末大鬧北京城的惡棍康小八,康小八是個(gè)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有一天,他在一家剃頭棚理發(fā)時(shí),發(fā)現(xiàn)剃頭匠和一位顧客正在閑談,并大罵康小八不得好死?敌“死戆l(fā)完后問二人:“你們認(rèn)識(shí)康小八嗎?”二人說:“誰認(rèn)識(shí)這種混賬的東西。”康小八“嘿嘿”冷笑一聲說:“今天康八爺就叫你們倆當(dāng)個(gè)明白鬼。”說著拔出手搶將二人擊斃?敌“吮痪兡脷w案后,在北京菜市口被“凌遲”處死。

          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shè)了“凌遲”的條款,宋朝(也說遼)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隨著封建社會(huì)的結(jié)束,“凌遲”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也隨之被廢除了。

          “凌遲”一詞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fù)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凌遲”一詞借用來作一種刑罰的名稱,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凌遲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種名稱,雖然說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這一刑法始于五代。“凌遲”是死刑的一種。這種刑罰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見于《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沈家本先生說“凌遲之刑始見於此,古無有也。”(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遼代以后,宋、元、明、清的史書中均有關(guān)于凌遲刑的記載!端问·刑法志》介紹:“凌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當(dāng)時(shí)之極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規(guī)定:“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絞斬以外有凌遲,以處大逆不道諸罪者。”市井罵人“小挨刀的”“干刀萬剮”的說法是有所據(jù)的。官修的史書不便把這種酷刑的手段說得太詳細(xì)。明人王明德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凌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余臠,然后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jié)解,菹其骨而后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傳有八刀之說,先頭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梟首。皆劊子手師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師與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國家未明定制度,未詳其故。”(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八刀凌遲不能算作寸磔,凌遲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說法無明文,全憑劊子手具體操作。

          現(xiàn)代記錄

          1910年左右,中國凌遲酷刑的消息開始在歐洲聲名大噪,因?yàn)?904、1905年法國士兵所拍攝的照片,當(dāng)時(shí)藉由明信片形式編輯成冊,開始大肆風(fēng)行,然而中國已在1905年4月宣告廢除凌遲。“凌遲”,在法國被視為“中國酷刑”的極致代表,引發(fā)無數(shù)的作家和藝術(shù)家的靈感,甚至一直延續(xù)到1960年喬治·巴岱耶的照片集發(fā)行出版,這些照片后來曾被陳界仁重新繪制。這些圖像象征著中國及其歷史、文明,類似的風(fēng)格至今仍然持續(xù)影響著西方人。

         1/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