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先秦諸子之一,但是在先秦諸子中,老子的事跡是最不可考的,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已經(jīng)搞不清楚,老子到底是誰了,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子有三個可能的身份,分別是老聃、老萊子及太史儋,但是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老子最有可能的身份就是擔(dān)任過周守藏室之史的老聃,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第一:老聃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莊子》一書中也常常提到老聃此人,但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一書,其語言風(fēng)格,與《春秋》、《論語》迥異,不像是春秋晚期、戰(zhàn)國前期的作品,反倒像是戰(zhàn)國晚期的作品,在《論語》中,常常會見到孔子引用古之圣賢的學(xué)說,但是孔子對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話語,一字未提,一句未引用,那么這樣一來,《道德經(jīng)》的成書年代就變成了一個疑問,如果《道德經(jīng)》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晚于莊子和孟子的話,那么老子的身份就不可能是老聃,《莊子》提到老聃,但是《論語》、《孟子》卻沒有提到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學(xué)說,這是互相矛盾的。
。ɡ献域T牛圖)
第二:老萊子
老萊子有可能是老子的身份之一,主要原因就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老萊子也著了一本書,講道家學(xué)說的,但是很可惜,《老萊子》十五篇已經(jīng)散佚了,我們也很難知道老萊子的學(xué)說到底與《道德經(jīng)》之間有何傳承關(guān)系,也許孔子所見的老子就是老萊子。
第三:太史儋
老子還有一個可能的身份就是太史儋,但是太史儋是孔子去世129年之后的人物,此時已經(jīng)是闊元前350年了,我們現(xiàn)在考古發(fā)現(xiàn),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jīng)》版本是礫店楚簡中的版本,這個版本正好成書于公元前350年左右,那么,太史儋是不是就是老子呢?可能性也不大,太史儋剛剛寫好了《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不可能就這么快在各諸侯國中流行開來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道家學(xué)說與周朝史官的關(guān)系十分的密切,正如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所說的那樣,“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
老聃、老萊子、太史儋所講的學(xué)說都是道家學(xué)說,老聃、太史儋亦與史官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但是我們很難確定老子是老聃,還是老萊子,亦或是太史儋,尤其是在《道德經(jīng)》成書年代無法確認的情況下,老子的生平事跡更加的難以考證,或許司馬遷說得一點都沒錯,“老子,隱君子也”,因為道家學(xué)說本來就是追求出世、隱居的。
老子活了多大?老子真的是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嗎?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后人稱其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中提及,老子能活到160多歲。也有的人說活了二百多歲(這肯定是不準確的)。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在函谷關(guān)留下五千言,毅然又騎青牛西去,從此無蹤影。
老子真是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嗎?
《史記·韓非子列傳》:“老子者,楚苦歷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城東)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人死后被封的名號)曰聃(耳長大)。周守藏之史也(國家圖書館、檔案館官員)。”“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逐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史記·魏世家》和《戰(zhàn)國策·魏策》記載:魏將宗被秦將白起戰(zhàn)敗,魏使宗獻南陽求和。
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孔子生年為公元前551一479年,老子比孔子約長20歲,生年應(yīng)在公元前571一471年之間。胡適說:“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20歲。老子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歷前570年”(《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據(jù)2004年第六期《尋根》介紹,河南鹿邑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故里,又是當今天下第一大姓一一李氏的發(fā)源地。《新唐書·宗室世系》記載:“李氏出自贏姓。帝顓頊(黃帝之孫)高陽氏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主刑罰獄訟之官)。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這是李姓的前身。“至紂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關(guān)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