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官場沉浮大半生,不啻一堂警示教育課:以一個純粹文人的視角和情懷,是難有機會當成一個好官的。
1)
人生在世,必有所追求,低級的追求是不斷滿足對物質(zhì)的占有,高級的追求是對現(xiàn)實人生價值的渴望。
什么是人生價值?古人的理解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道家的清心寡欲的出世哲學,一種是儒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的入世哲學。
今人的理解更為復雜,貌似崇儒者居多。每逢公務員招考,趨之者如過江之鯽,是不是本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去的,只有當事人自知。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其核心思想就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苦逼讀書那么多年,所為何來?
老祖宗給出了標準答案:“學而優(yōu)則仕”。這個答案如同一碗春藥,刺激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放下詩的行囊,削尖腦袋、血脈噴張,往那窄窄的官途上傾扎。
2)
在唐代的社會統(tǒng)治結(jié)構(gòu)之中,以“文才政能”進身的庶族文人是占據(jù)重要地位、起著重大作用的階層。
在唐王朝的不同發(fā)展時期,這一階層的地位和命運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他的代表人物也起著不同的作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柳宗元就是這個階層中最為杰出的人物之一。
公元773年,這是在“安史之亂”平定20年后,一段相對和平的年代,柳宗元出生、成長于一個官宦之家,書香門第,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中唐后期,李家王朝政權(quán)斗爭錯綜復雜,官場之人的眼里,早已沒有了詩和遠方。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對于“少有才名”的柳宗元而言,還只是個遙遠的故事。
唐貞元九年(793),柳宗元20歲,考中了進士。這位年輕才俊懷揣著詩意的浪漫和濟世的情懷,一腳踏進中唐王朝的廟堂,希冀用自己的學問和見識,去實現(xiàn)他“輔時及物為道”、治國扶民的理想。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一介文人如斯,指望又吃粽子又粘糖,便宜都讓你一個人占,這想法含糖量也太高了些。
3)
按唐律,進士及第并能馬上做官。柳宗元等了5年,終于榮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
這個職位“從九品上”,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編審,官位不高,但是有機會讀書寫作,這在一般文化人可謂夢寐以求。
但柳宗元不想做一個尋章摘句、皓首窮經(jīng)的“腐爛之儒”,而希望“行乎其政”以“理天下”。
思想指導實踐。柳宗元從國圖編審到藍田尉,再到監(jiān)察御史里正,輾轉(zhuǎn)幾個崗位過程中,結(jié)識了王叔文,這位可是皇太子李誦的老師!
王叔文明為太子師,暗藏宏大政治抱負,經(jīng)常與太子討論國家大事,深得太子信任,并且形成了一個包括柳宗元在內(nèi)的政見同道朋友圈。
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病死,太子李誦繼承皇位,王叔文執(zhí)掌朝政大權(quán)。
好朋友的境界,就是懂得分享。王叔文夠朋友,很快把柳宗元晉升為正六品的禮部員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