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爵位,獲得者大部分都是為大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鐵血戰(zhàn)將。自然比起其他王爵多了不少特權(quán),比如爵位世襲、永不降級、俸祿優(yōu)厚、還有專屬王府,相比其他爵位,鐵帽子王實在是尊貴無比了。
鐵帽子王這個稱呼,并非就是字面意思理解的“王爺帶鐵帽子”,它的特殊含義是世代罔替的親王的民間俗稱,也是老百姓對鐵帽子王的尊敬。清朝時候,一般來說大部分官級都需要降一個等級在繼承,兒子比父親的官位要低一檔,叫鐵帽子也是因為這個爵位是不用降級可以一直傳承,直至清朝滅亡。
清朝的官員管理制度非常嚴格,要求文武百官必須都居住在京城,不能任地方官,也不能擁有兵權(quán),當然了官位的降低對應(yīng)的俸祿也相應(yīng)的減少,但是鐵帽子王不在此列,他的俸祿較一般爵位優(yōu)厚且不會被降級影響。
雖然最后,沿襲下來的鐵帽子王已經(jīng)不是權(quán)力的象征,它漸漸變成一個榮譽頭銜。但在最初,成為鐵帽子王的人卻都手握兵權(quán),尊貴無比,還擁有自己的鐵帽子王府,是清朝級別最高的爵位。而由于設(shè)置的條件嚴格,達成的人數(shù)也很少,比如一代豪杰多爾袞就是其中一位鐵帽子王。正是這些組成因素,鐵帽子王的傳說才能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接下來在寫一些擴展的知識,認識下大清存在的幾個鐵帽子王:
禮親王——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被稱為“古英巴圖魯”。
鄭親王——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孫。
睿親王——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因軍功被賜號“墨爾根代青”。
豫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15子豫通親王(多鐸)。
肅親王——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肅親王。
莊親王——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
克勤郡王——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
順承郡王——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怡親王——始封祖為怡賢親王允祥。
恭親王——始封祖為恭忠親王奕訢。
醇親王——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奕譞是清宣宗旻寧第7子,咸豐年封醇郡王,其福晉為慈禧胞妹。
慶親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世爵的親王。
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
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后,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而鐵帽子王則不受此影響,無論繼承多少代人,都會保持原來的爵位,即親王死后,他的兒子繼承的還是親王爵位,孫子繼承的時候也是親王爵位。
因此,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本身就是親王或郡王,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從而獲得了可以惠及子孫的特權(quán)。
除了子孫繼承爵位方面外,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郡王享有的權(quán)利和待遇并沒什么不同。不過,一般能有資格獲封鐵帽子王的人(繼承爵位者例外),都是捆勛卓著者。他們無論是在朝中的威望,還是皇帝的信任程度,都比其他親王、郡王更高,所擔任的職位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