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中乾隆為什么那么恨如懿,其實看過小說的網友都明白,乾隆并不是恨如懿,而是如懿自己選擇了失寵的道路。如懿死后,乾隆對她思念不已,之所以沒有給她謚號,是為了成全她的心意。
要從開始說起,《甄嬛傳》中皇帝并非太后所出,而是垃女李金桂之子,乾隆和太后不過是名分上的母子,昔日太后還是熹貴妃之時斗敗皇后烏拉那拉氏,攝六宮事,權傾一時。
在繼承大統的皇子人選中擇了寶親王皇帝,而熹貴妃也被尊封為圣母皇太后,可以說二人各得其所。
但太后還有一雙心愛的女兒,為了保得她們的安寧幸福,又不得不涉身后宮,培養(yǎng)勢力肯時時美言幾句,矛盾從這里開始,從最開始的玫嬪,慶貴人,意歡各個都是太后特意栽培的,而皇上最忌諱的也是這個,皇上賜玫嬪一碗藥倒了慶嬪的身子,又賜死玫嬪,保全她的家人,太后便活活吃了個啞虧。
意歡的死,太后心里也明鏡似的知道她和皇上目前的關系,可以說太后檔一派涂地,皇上最忌諱的也是太后送過來的人,可這和如懿又有什么關系呢?
在蕊姬臨死前,如懿問蕊姬皇上是什么時候知道她是太后近邊的人,蕊姬答許是曲院風荷,許是為柔淑長公主進言的時候,蕊姬還問是不是如懿也為柔淑長公主進言,小心皇上疑心了如懿,正是如此,可能皇上正是疑心如懿是太后一檔的人,溫情只不過是表演給太后看的。
為什么呢?如懿剛為嫻妃的時候,本名青櫻正是太后賜名為如懿,這本是天大的恩寵,可落在疑心的皇上心里就未必是這么回事,后宮的女人那么多,為何獨獨是青櫻被賜名?
如懿被朱砂時間所困進冷宮時,本只被廢除為嫻貴人,太后盛怒貶為庶人打入冷宮皇上又會不會疑心?為什么太后這么做,是不是想徹底的保全如懿,暫時避避風頭?
如懿進冷宮時飯菜里的毒藥一直沒有交代,也許是后宮嬪妃所為,但會不會是皇上,想直接結束了如懿,而這飯菜又被福珈攔下,皇上又怎么會毫不所知?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后妃41人,其中有5個女人與之合葬。她們是: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因為這5個女人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有幸和乾隆皇帝合葬在裕陵地宮。
要說乾隆皇帝最愛的一個女人,喜歡歷史的網友們想到的必然是孝賢皇后。乾隆最愛的女人是結發(fā)妻子孝賢皇后富察氏這的確不假,不過正如元稹可以一邊為亡妻韋叢寫下“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樣深情款款的詩句,一邊與續(xù)娶的裴淑恩愛纏綿,與名妓薛濤藕斷絲連。而一生風流多情的乾隆皇帝也同樣可以一邊懷念發(fā)妻,一邊身邊的寵妃不斷,甚至在安排原配皇后墓葬的同時,也為自己日后與寵妃們的合葬做了精心安排。
雖然清史稿中很少會直接說明哪個后妃有寵,不過判斷清朝后妃得寵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其升遷速度和生育子女的頻繁程度。像康熙皇帝的寵妃宜妃、德妃等人,雍正皇帝最愛的年貴妃,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得知的。畢竟一個皇帝愿意和一個女人不斷地生孩子,甚至是以一年一個的的速度生育著,又或是盡管這個女人生育不出任何子女,但也照樣不斷晉封她在后宮的品級讓她坐上高位,這樣的女人除了皇帝寵妃這一種解釋外,不作他想。
同理,乾隆的后宮中光是有貴人以上名分的嬪妃就有37名,更不用說還有因為品級太低而無法統計具體人數的那些常在們。不過后宮妃嬪人數雖然眾多,但其中真正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寵愛的,則是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以及孝儀皇后這五位。也正因為這五位后妃是乾隆真正付出了感情的女人,所以乾隆親自將她們安葬進了自己的裕陵地宮中,這樣一來,無論是日后黃泉相聚還是啦赴來生,乾隆的身邊都有這五位佳人相伴不離了。而這樣的舉動也是放眼大清王朝的獨一例:乾隆是清朝十三帝中唯二在地宮中安葬進了除皇后之外的嬪妃的皇帝,而且安放進地宮的妃嬪竟有三位之多!就算是之前的雍正皇帝,也只不過是將年貴妃一人葬進了泰陵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