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1385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母親為文皇后徐氏。洪武十八年生于北平燕王府,洪武二十八年受封高陽郡王。永樂二年封為漢王。
漢王朱高煦曾因他的戰(zhàn)功而受到成祖朱棣的寵愛。但是,在永樂二年(1404年),他的兄長朱高熾被定為皇太子時,他深為失望。朱高煦屢次違背皇帝的訓示,最后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引起了成祖的憤怒,被流放到山東的一塊小封地樂安。朱高煦自被成祖強令到樂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預謀奪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成祖御駕北征,死于回師途中。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熾即皇帝位,次年改元為洪熙,在位僅十個月,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暴死,終年47歲。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隨后,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即位,改年號宣德,是為宣德帝。隨著他侄子朱瞻基的登基,漢王朱高煦的憤怒心情沸騰了起來。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樂安起兵謀反,派遣親信枚青等潛到北京,聯(lián)合他的舊部作為內應,英國公張輔獲知后將他們逮捕,并上奏皇上。當時,朱高煦已與山東都指揮靳榮等約定一起謀反,又聯(lián)絡了天津、青州、滄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揮作為策應。
公開發(fā)放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馬匹。設立五軍,即前、后、左、右、中五路軍,由指揮王斌統(tǒng)領前軍,韋達統(tǒng)領左軍,千戶盛堅統(tǒng)領右軍,知州朱恒統(tǒng)領后軍,朱高煦的兒子們各監(jiān)督一路軍,朱高煦親自統(tǒng)領中軍。
世子朱瞻坦居守樂安,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帶領四哨兵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恒等為太師、都督、尚書官職等,成立了另一個中央zf,一場叛亂即將爆發(fā)。五天后,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舉了他的不滿以說明他的行動事出有因。他指責皇帝把貴族頭銜封給文官,從而違背了永樂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規(guī)矩。
他還指責皇帝在選用官員時判斷不當。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對建文帝的指控的翻版。但這一次,他們沒有得到響應。
在聽到起事時,宣宗一開始猶豫不決。但在九月九日,在大學士楊榮等人的強烈要求下,宣德帝御駕親征。在沙場老將薛祿的率領下,一支有2萬士兵的先鋒隊于九月二十一日圍攻樂安。
在勸誘叛王投降未成后,他們于次日猛烈攻城。結果朱高煦出降,他和他的隨從一起被解回京師,朱高煦被軟禁于皇城內。宣宗念叔侄之情,前往禁錮朱高煦之所探望,朱高煦使腿將其絆倒,宣宗惱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蓋住朱高煦。朱高煦在缸內運力欲舉起銅缸砸向宣宗。
宣宗大驚,急命人取來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其后妃韋氏及諸子俱被處死。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2200名官員被發(fā)配邊陲。
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但皇帝因關心王朝的穩(wěn)定,下令不予追究。這場叛亂終因朱高煦的悲慘失敗而結束!
朱高煦是明朝永樂帝朱棣的次子。封他為漢王的時候,矯情的的朱高煦嫌原本的封地云南太偏僻,把封地換到青州,他又嫌窮。最后朱棣問他到底想去哪,朱高煦表示哪都不想去,就想在南京待著,然后他就在南京賴了下去。
朱高煦在南京期間,主要干了兩件事:
1.盯著那些跟太子朱高熾走得近的大臣,進讒言陷害他們,不少人入獄甚至冤死;
2.私下招募三千兵士,四處橫行不法。其中有幾個士兵搶劫財物時被兵馬指揮徐野驢逮住了,朱高煦居然一錘把徐野驢的腦袋開了瓢。
朱棣北伐后回到南京,聽說了朱高煦的所作所為以后是一頭的火,差點廢掉朱高煦的王位。幾年后,朱棣駕崩,長子朱高熾身登大寶,但僅十個月后就因病去世。
當時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朱高煦就打好了算盤,只要派兵截住北上奔喪的朱瞻基,干掉他,自己就趁亂進京登基?上н@個計謀早就被朱瞻基知道,直接繞路去北京登基了。朱高煦就決定直接造飯,結果反沒造成,人還被朱瞻基軟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