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21日,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從法國巴黎盧浮宮中傳了出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杰出藝術大師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失竊了!消息迅速從巴黎傳遍了整個法國,接著傳遍了全世界!
那天是星期一閉館日。一位30歲的意大利人,盧浮宮油漆匠溫琴佐·佩魯賈把《蒙娜麗莎》從意大利畫框中取下來,卷起來藏在衣服下面,逃之夭夭。
事情必須追溯到1910年10月。盧浮宮的主事人仿佛已有預感,決定給所有的重量級名作配上防盜玻璃罩,遂招募了數(shù)名手藝高超的匠人。在這批匠師中間,有一個叫溫琴佐·佩魯賈的意大利人。這位后來被證明患有輕度精神病的民族主義者早就處心積慮地想把本國的國寶迎回家,遇此良機自然不會錯過。
他耐心等待了10個月之久,到了第二年的8月19日,他裝成游客進入盧浮宮參觀,并找了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展室躲了起來。等到夜靜無人的閉館之時,他才現(xiàn)身潛入《蒙娜麗莎》所在的展廳,輕易地解除了自己安裝的玻璃罩……
新聞界自然不會放過這么好的題材。在意大利,對失竊案的報道鋪天蓋地,正如一些愛國人士所言,“它畢竟是我們的畫”。
在巴黎,號稱世界上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巴黎人報》在8月23日那期刊登了《蒙娜麗莎》的巨大畫像,上面印著頭號大標題“佐貢達夫人逃離盧浮宮”,標題下是諷刺性的評論:“……我們還有畫框”。這篇文章連同第二頁的特寫告訴人們,《蒙娜麗莎》的失竊是個悲劇性的損失:“事實是,歷史上再沒有比《蒙娜麗莎》更完美的畫了。”
各家報紙大肆鼓吹畫的重要地位,幾家報紙對失竊案連續(xù)報道了將近三周,社會各階層都被報道所吸引,也很快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有了一定了解。趣聞軼事不斷見諸報端,包括達·芬奇作畫時,藝人或彈或唱,努力讓“蒙娜麗莎”笑起來的故事。
在接下來整整兩年多的時間里,《蒙娜麗莎》始終蹤影全無。直到1913年的秋天,佛羅倫薩的一個古董商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以任何價格求購任何藝術品”,不久他就收到佩魯賈的來信,聲稱自己擁有《蒙娜麗莎》,古董商回信表示自己愿意幫他把《蒙娜麗莎》賣給烏菲茲美術館。當佩魯吉阿帶著《蒙娜麗莎》來到約定地點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等待自己的除了烏菲茲美術館的館長還有一大幫意大利警察。
網(wǎng)絡配圖
當然,佩魯吉阿的愛國之名贏得了意大利國民的廣泛同情,最終被判處了意大利法律規(guī)定的最小刑期。而由于《蒙娜麗莎》法律上的所有權屬于法國,在意大利巡展了兩周之后也不得不被送回了巴黎。由意、法兩國外長當著全世界人民的面舉行了盛大的交接儀式,法國更是將《蒙娜麗莎》的回歸稱為國家的重生,為此將全國的商品降價40%以示慶祝,全法人民舉國歡慶,《蒙娜麗莎》的法國國寶地位由此坐定。
微笑的秘密
現(xiàn)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早已經(jīng)成為美學的、哲學的象征性形象,人們也總是揣測《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和畫作背后的故事。
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同樣的一幅畫隨著光線的變化居然能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人的笑容主要表現(xiàn)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xiàn),沒有明確的界線,后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達芬奇繪畫“蒙娜麗莎”的嘴巴時,運用了模糊輪廓的手法,這種手法在意大利原文的字面意思為“像煙般蒸發(fā)”。這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成為了20世紀最大的謎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