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瑤族這個古老的海洋游牧民族常被比喻為“海上的吉普賽,但是很多網(wǎng)友表示好奇巴瑤族婦女臉上是什么?
巴瑤族婦女臉上是什么
船上的巴瑤族婦女和孩子臉都涂得白白的,這是一種“防曬霜”,用木薯粉、海草等制成,抵抗熱帶強烈的紫外線很有效果。這些孩子不表演,只是好奇又警醒地看我們一眼,便將注意力又放回到澄澈海水中的魚群。
馬來西亞巴瑤族女子生活清貧,卻愛美麗,喜歡在自己的臉上涂抹防曬的香粉,這種香粉既可以防曬、祛痘,還可以縮小毛孔、減少皮膚出油,具有香氣,就像緬甸婦女用的“特納卡”一樣,不過巴瑤族人涂得粗獷而濃烈。
巴瑤族習(xí)俗
聚會
夜幕降臨,巴瑤人會把船只?吭谛u附近的紅樹林里,有時候有五六艘,有時候一整個巴瑤部落都匯集起來,會有四五十艘船。
他們在船尾生火,或炙烤海貝,或煮燉海鮮,對于他們而言,與大自然親近是不可或缺的。
有時候,還會有部落首領(lǐng)出來講話或唱歌。
民歌
巴瑤部落傳唱著一種被稱為“Iko-Iko”的史詩般的歌曲。如果不間斷地唱,這首歌可以一直持續(xù)兩天兩夜。歌詞里記錄著巴瑤的歷史,包括他們到過哪里,看到過什么海洋生命,海的靈魂在向他們傳遞什么信息等。
傳統(tǒng)的巴瑤宇宙論是泛靈論和伊斯蘭教的結(jié)合,它揭示了人與海洋的復(fù)雜關(guān)系。
對巴瑤人來說,海洋是一個紛繁復(fù)雜的生命活體,水流、潮汐、珊瑚礁乃至紅樹林都是有靈魂的。而這種認(rèn)知和敬畏應(yīng)該用來保護(hù)而不是糟蹋大自然。
在東南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一帶海域上,漂泊著一個海上的少數(shù)民族,她的名字叫,仙本那巴瑤族!有人說巴瑤族為什么不能上岸,這是為什么呢?
巴瑤族為什么不能上岸
巴瑤族的祖先是被流放的原住民,因被長時間禁止踏足陸地,他們選擇寄生在遼闊的海洋,在淺海的珊瑚礁上搭建房子,以海為家,世代居住在海上過著無國籍的游牧生活。他們住在用木樁高架于淺海的茅草屋中,使用“lepa-lepa”小舟作為水上交通工具,以捕魚為生,生活環(huán)境極其惡劣,是世界上僅存的海洋游牧民族,被稱作“海上吉普賽”。
這些巴瑤人沒有國藉、沒有身份、沒有學(xué)校、沒有醫(yī)院,他們例著貧困的海上飄泊生活,早些時候的巴瑤族人以船為家,隨波搖晃。而今,多數(shù)族人居住在沿海海岸,或在淺礁石上、潛水處,打上樁柱,用幾根木樁支撐起“高腳屋“;屋很簡陋,前后左右上下都能通光通氣,家里只有幾件炊具,一些衣物等。
由于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風(fēng)下之鄉(xiāng)”,臺風(fēng)大多緣起于此,然后轉(zhuǎn)移他處。所以大海上那么多巴夭人居住的棚屋,常年都能居安無事,活得自由自在。雖然生活條件惡劣,但這里陽光普照,海水溫暖湛藍(lán),大海里充滿了海洋生物,海浪輕柔地拍打著白色沙灘,這群人遠(yuǎn)離現(xiàn)代社會的忙碌和紛擾,就住在這樣的天堂里。
巴瑤人和大自然和平共處已經(jīng)有好幾百年了,他們一直延續(xù)著祖先遺留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在尚未學(xué)會走路之前就開始學(xué)習(xí)游泳,依賴這片熱帶大海賜予的恩典而生。這個族群既簡單又神秘,他們和海洋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他們就是神秘的海洋人,甚至血管里流淌的也就是蔚藍(lán)的海水。他們的腳可以不踩在地上,但絕不能離開大海。
如果一名巴瑤男子想要結(jié)婚,他必先擁有一條自己的里巴船,才有資格迎娶愛慕已久的未來伴侶。為表達(dá)對他們賴以生存的“里巴船”的敬意,每年在四月底都要舉行“彩船節(jié)”大肆慶祝。
他們在海上度日,在船上生活,巴瑤人在自由潛泳方面,特別在行。他們一下子就可以潛到海底30米深的地方,捕獵深海魚類、尋找珍珠和海參。巴瑤人很喜歡吃海參,也用海參換日常生活用品。為了能在水中潛得更深、更久,他們在小時候就故意弄裂耳鼓膜,這樣潛水的時候就不會覺得痛了。
他們的生活很簡單,早餐就是他們從海里捕來的軟體動物;早餐之后,他們會開始在沙灘上曬魚干,在高腳屋的露臺上或是船內(nèi)做家務(wù)、補漁網(wǎng)、聊天。巴瑤人都以海為家,只有大海才可以讓他們自由地游弋。
島民們唯一的工作便是出海捕魚,小船是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但不能隨意上岸,巴瑤人沒有陸地?fù)碛袡?quán)。巴瑤婦女把待晾的漁網(wǎng)和衣物掛滿房子周圍,微風(fēng)吹過,花花綠綠的衣物,成了飄揚的旗海。每家都有一個梯子,大人忙去,小孩顧自在梯子上玩跳水,或其他游戲,敏捷自如,如履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