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元橋改造工程中,很多人想創(chuàng)造出新的紀錄。有人提出在12個小時內(nèi)完成換梁,有人經(jīng)過精密計算,得出了7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工程的結論。
高征銓一直堅持把工程時間設定在48小時內(nèi),“在對交通造成可控影響的情況下,留出冗余時間。”但最后工程指揮部還是對外宣布,改造工程會在24小時內(nèi)完成。
施工中,每個模塊的負責人都給出了自己最精確的數(shù)據(jù),不允許有半點差錯,“都很相信自己”。但這些數(shù)據(jù)組合到一起時,因為太過精確,忽略了實際工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誤差,導致了電腦“轉不過彎”,最后造成死機。
“橋梁移到一半,整個液壓系統(tǒng)全部停止工作了,最后手動操作硬把橋梁挪了出來。”高征銓說。
最后,因為多種沒有預料到的原因,三元橋用了43個小時完成了“舊橋變新橋”。
這依然讓全世界為“中國速度”震驚,在很多人眼中這幾乎是不能可能完成的任務。
“什么事都要留出寬容度。”高征銓為這個工程捏了一把汗,“凡事都要留空間,否則最后就會頂牛。”
高征銓在三元橋改造工程現(xiàn)場
對高征銓來說,消耗自己10年“最好時光”的天津永和橋也造就了他最堅實的理論基礎。那時“文革”剛剛結束,為了這座橋,他每天都要跑去中關村,學習在重達兩噸的計算機上運行的計算軟件SA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