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到生姜這個詞,我想大家都比較熟悉。尤其是一些關于生姜的諺語,更是讓人們覺得生姜是一個重量級的食藥兩用的佳品。那么,生姜究竟有些什么用?應該怎么用?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國人的廚房里,姜與蔥和蒜并稱為“三大佐料”。姜原產于中國,可一種二收,早秋收嫩姜,深秋收老姜。姜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調味品,同時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新鮮的時候,稱為生姜,可直接入藥,也可以壓出姜汁來使用;經過炮制的,稱為干姜。同時,姜還是炮制學上的一味重要原材料,許多中藥需要進行姜制來緩解原藥的毒副作用。
生姜為“嘔家圣藥”,味辛性溫,長于發(fā)散風寒、化痰止咳,又能溫中止嘔、解毒,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癥。桂枝湯中,共有5味藥,桂枝、芍藥與生姜、大棗兩大對藥,均可調和營衛(wèi),甘草和諸藥。除生姜外,其他藥物醫(yī)院藥房中均有售,但唯獨沒有生姜。
其實生姜是非常重要的一味治療外感風寒的藥物,對于風寒型的外感,單純的姜湯便可起到發(fā)汗解表的作用,F(xiàn)在有種中西合璧的飲料姜汁可樂,最為流行,便是將中藥的生姜與西方的可樂結合到一起,替代了傳統(tǒng)的姜糖水。
《金匱要略》中便有生姜半夏湯,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嘔,合用益佳,并有開胃和中之功。曾有一個患者的婆母,當時年近九旬,因病住院日久,飲食不下,吃什么吐什么。求診于我,便用了這個方子。果然能稍進飲食,雖然一個月后,老人不免還是駕鶴西游,但也使兒女輩為之心安。
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看,生姜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運動中樞及交感神經的反射性興奮,促進血液循環(huán),振奮胃功能,達到健胃、止痛、發(fā)汗、解熱的作用。生姜能增強胃液的分泌和腸壁的蠕動,從而幫助消化;生姜中的姜烯、姜酮還有明顯的止嘔吐作用。因此,臨床上許多胃不和,嘔不止的病人,用上生姜后,療效都較好。還有一些患暈動病的人,出門坐車船飛機之前,以生姜搗爛敷于臍中,也能起到止嘔作用。
生姜可解魚蟹之毒,我當年在醫(yī)院急診實習時便遇到一例患者,他因圖便宜買來不新鮮的螃蟹,食后腹瀉腹痛。帶診的兩位老師,一位要給予大輸液,抗菌止瀉;一位則反對,給病人紫蘇、生姜煎湯服用。結果病人采用后者。留觀期間,眼見他服湯藥后不久,痛瀉即止。從而堅定了我學習中醫(yī)的信念。
從此之后,每次吃螃蟹的時候,必將生姜切成細絲,與醋一起食用,以防中毒!都t樓夢》里薛寶釵的詩“螃蟹詠”最為形象地對中國人吃蟹配姜的情景進行描述,“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酒未滌腥還用菊,性防冷積定須姜。”從中醫(yī)的角度,蟹為大寒之品,需要姜的溫熱之性來中和,食后才不易致病。
在中藥炮制學中,姜炙法就是取生姜的這些特性,用姜汁這一輔料對藥物進行炮制,來增強藥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比如竹茹生用長于清熱化痰,姜炙后可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半夏味辛辣,對咽喉有刺激性,通過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并能增強寬中和胃的功效;黃連姜炙后可緩和其過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熱嘔吐。
除此之外,生姜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功效,可能很多人并不太清楚,那就是生姜具有顯著抑制皮膚真菌和殺死陰道滴蟲的功效,可治療各種癰腫瘡毒。外用有刺激性,對于局部脫發(fā)有顯效作用,可治療斑禿等脫發(fā)性疾病。
民間有一說法:“午后食姜,如食砒霜!”因此有說法,生姜不宜在夜間食用,其姜酚刺激腸道蠕動白天可以增強脾胃作用,夜晚可能成了影響睡眠傷及腸道的一大問題。這一說法經某些節(jié)目等科普途徑傳播開來后,一時間甚囂塵上,有些觀眾晚上做菜都不敢再放姜佐味。就我個人而言,這種說法太過絕對。一則,普通菜肴中,以姜絲為佐調味,并不等同于吃姜;二來,對于有病的人來說,什么時候吃姜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