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當時我怕麻煩她,沒有請她找來此書看看。她還稱贊汾陽人吃飯很講究,很會做面食。當時,我感覺她知識淵博,談吐高雅,又平易近人,很喜歡和她聊天,只是不敢多耽誤她的時間,F(xiàn)在看來,能夠親眼見到這位名噪國內外的“一代名媛”和“當代中國第一才女”,并直接同她談過話的人,恐怕已經(jīng)不多了。我作為一個普通的平民學生,竟能幾次親聆她的教誨,真可謂三生有幸。
1952年院系調整后,梁從誡與我都轉到了北京大學,此后我就很少再去他家了。但還不時從梁從誡那里聽到一些他父母的情況。特別是當北京大興拆牌樓、拆城墻時,梁先生、林先生都堅決反對。
他們想不通,為什么經(jīng)歷了幾百年滄桑的稀世古城,解放時好不容易從炮火中拯救出來,現(xiàn)在和平環(huán)境中,反而要被拆毀呢?為什么在博物館的玻璃罩里要那么精心地保存幾塊出土的殘磚碎瓦,而同時卻要把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的這處雄偉的古建筑親手拆得片瓦不留呢?他們?yōu)榇嗽啻瓮纯蘖魈榈叵蚺碚媸虚L陳述反對意見,并與他們的老友、當時主管此事的吳晗副市長進行激烈爭吵。
林徽因曾明確地警告說:“你們今天拆毀了這些真古董,以后遲早會后悔的。那時再造的只能是些假古董了。”果然,近年來前門大街、大柵欄等多處古建筑被修復,永定門城樓被重建,聽說還在收集北京城墻古磚,準備修復一段仿古城墻。
不幸林徽因先生一語成讖!而她在焦慮中一病不起,于1955年4月1日病逝。在喪妻之痛中,梁思成先生又成為批判“大屋頂復古思想”的重要靶子。“文化大革.命”中,梁先生被當作“反動學術權威”受到嚴重迫害,并被遣送到江西某農(nóng)場勞動,1972年病重逝世。
二戰(zhàn)末期,梁先生曾阻止美國空軍炸毀日本古都奈良、京都,日本人因此為梁先生鑄銅像紀念。但在和平時期,卻未能阻止拆毀北京城墻,這是梁先生至死引為遺憾之事。
創(chuàng)建“自然之友”
梁從誡1954年畢業(yè)后,曾師從陳翰笙先生攻讀世界史研究生,畢業(yè)后赴云南大學歷史系任教。1962年回到北京,在國際關系研究所從事世界史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間,梁從誡被誣為“梁三子”(;蕶n的孫子、反動學術權威的兒子、修正主義的苗子),進行殘酷批斗,后下放到江西某“五七干校”勞動近10年。
1978年才回到北京,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任編輯,創(chuàng)辦《百科知識》及《知識分子》雜志。在此期間,有兩次國外的百科全書訪華團拜訪鄧小平,梁從誡全程擔任鄧小平的翻譯。1988年,他毅然辭去公職,應聘到中國文化書院任導師。1989年起,梁從誡連任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一屆為常委)。
1993年開始,創(chuàng)建并領導我國第一個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他身體力行,艱苦奮斗,對開展環(huán)保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為了環(huán)保,他在市內活動大多騎自行車,以致一次騎車去政協(xié)開會,竟被門衛(wèi)擋駕。他為保護云南金絲猴賴以生存的原始森林,而向新聞媒體和中-央-領導呼吁;為拯救瀕于滅絕的可可西里藏羚羊而致函來華訪問的英國首相布萊爾,請其設法制止英國的藏羚羊絨貿(mào)易。
布萊爾當天即回信表示支持,并于次日與他會見暢談。他多次在政協(xié)會上提出建議,將污染大戶首鋼遷出北京,如今終于實現(xiàn)。由于對我國環(huán)保事業(yè)的卓越貢獻,梁從誡曾獲得國內外數(shù)十種獎項。但他還有很多有關環(huán)保的寶貴意見沒能付諸實施,這有待他的繼承者們繼續(xù)奮斗。
梁從誡生前曾自嘲他們家“三代都是失敗者”,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我卻認為,他們家三代都是領風氣之先,在不同領域都給中國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只是由于受到各種各樣的阻遏,他們的積極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而已!在一個多世紀中,一家三代接連出了四位在國內外都享有一定聲譽的名人,這更是不多見的。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光緒舉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未中;鼗浡方(jīng)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huán)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后來,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