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年多的天京保衛(wèi)戰(zhàn)失敗后,曾國藩俘獲了當時湘軍所能俘獲的太平軍最高級別將領和最高威望領袖李秀成。對于這樣一個特殊人物的處置,正常的做法是等待最高指令。
事實上,當時清廷也已下旨命曾國藩將李秀成押送北京。因此,正常情況下曾國藩實在沒有必要冒著抗旨和專擅的風險,借口李秀成“甚狡”、“不宜使入都”,私自在南京處死這個朝廷點名要的“逆犯”。
即使曾國藩原本就決意殺死這位多年來給自己制造太多麻煩的對手,那么他也完全可以將李秀成的被俘運作為斃殺來上報朝廷,而不用等到李秀成寫出“乞降”的自訴后,再匆匆將他處死。這事辦的怎么看都有點殺人滅口的味道,不由得人們不猜疑李秀成在寫作自訴的那幾天時間里是不是發(fā)生了什么,讓深諳保身之道的曾國藩只能選擇就地速殺之。
其內在鮮為人知的原因,或者說當時曾國藩內心的考量,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他必須為降低自身及家族的風險,而做出傷害最小的選擇。身為當世大儒,他肯定在《史記》中讀過“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之語。身為滿清朝廷中的漢人大員,曾國藩對年羹堯的前車之鑒也肯定頗有一番記取。身為數(shù)十萬勝利之師的主帥,這位只差向前一步的曾侯爺也已有了“燭光斧影”的寒意。
曾國藩私自處決陳秀成的殺心,便是源自于這位“偽忠王”乞求般的勸進,他自愿收攏太平軍余部助曾國藩取代滿清,助曾國藩干成天平軍未竟的大事。
所以,在自己的掌控下殺掉這樣一位“賊心不死”妄想拉自己下水的“逆首”,能夠將“勸進事件”可能在清廷中引發(fā)的輿論危害扼殺。即便事后有關的勸進流言流進京城,自己身為封疆大吏親手殺“逆首”在先,而后又主動請求裁減湘軍的既成事實,也能讓清廷的“主子”了然自己是一個心有敬畏、沒有非分之想的可靠臣僚。
曾國藩私殺陳秀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借機殺退身邊人要給自己黃袍加身的心思。九弟曾國荃,僚屬彭玉麟、趙烈文、王闿運等等許多人都有跟隨曾國藩求取更大富貴的心愿,他們明里暗里試探,只等曾國藩點頭便就要踩著天平天國的廢墟去造滿清的反。而手中的天平軍大佬陳秀成,不僅出乎意料地乞求歸降,更是拿出一片誠心要號召太平軍余部助曾國藩取代滿清,簡直是如虎添翼。
但曾國藩顯然是理智的,陳秀成這種情勢下的誠心有幾分靠譜且不論,帝王之路的艱險也不說,單藱n晌弁鹺蠖宰鈾錆蟠母;觶鴕炎鬩勻謎馕喚睬蟠κ樂賴拇筧宕蚱鶩頌霉摹?/p>
所以,曾國藩寧可抗旨,也要親手殺掉陳秀成,另一層意思就是向身邊人表明心志和示警:陳秀成雖是朝廷點名要的人,但犯了我的忌諱,一樣照殺不誤;你們要是在這等事上有過火的言行,那就想想后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