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先賢銅像
十八先賢銅像位于永芳堂廣場兩側,左側依次為: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紹興人)、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梁啟超(廣東新會人)、康有為(廣東南海人)、鄧世昌(廣東番禺人)、黃遵憲(廣東嘉應人)、魏源(湖南邵陽人)、林則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縣人)、秋瑾(女,浙江山陰人)、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嚴復(福建候官人)、馮子材(廣西欽州人)、容閎(廣東香山人)、洪秀全(廣東花縣人)。
1990年春,出生于馬來西亞的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為了弘揚中華文化、紀念近代先賢,決定出資創(chuàng)辦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中大領導非常重視,劃出永芳堂現(xiàn)址建造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大樓。并成立了以朱朝新副校長為主任的籌建處;
1991年2月28日,籌建處開始在《世界建筑》雜志上征集建筑設計方案;最后評出二等獎1個、三等獎2個,佳作獎5個,鼓勵獎10個,未評出一等獎。經建筑界權威建筑家推薦,校方領導和姚美良先生一致贊同,永芳堂決定采用此次評出的二等獎設計方案,作者為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的孟建民、曹彬、張宏以及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陳寧。四位設計者的創(chuàng)意在于:永芳堂外方內圓,舒展的兩翼象征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臺階象征著國家的發(fā)展進步。
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大樓的命名,是在大樓主體工程完工后,中大領導征集姚美良先生以后確立的。姚美良先父姚永芳,是馬來西亞的太平紳士、當?shù)貎S領,享年67歲。為紀念姚永芳先生,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大樓取名“永芳堂”。
永芳堂建成以后,姚美良先生向中大領導提出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建設十八先賢銅像廣場,十八先賢兩邊布局,以歷史順序為序。兩組銅像分別以林則徐和洪秀全為首,以孫中山和黃興為后,既自成獨立,又與永芳堂連成一體,其宗旨是紀念和弘揚近代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民族及其優(yōu)秀兒女為維護民族尊嚴、國家獨立而前仆后繼的奉獻精神。它為中大增添了一道亮麗景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兩年,不斷有各地學生和游客前來參觀。
中山大學文科大樓
中山大學文科大樓文科樓的正門是永遠不開的,因為每開一次,中大就會死一個教授。有人說起樓的時候,挖到兩個小孩子的尸體,剛剛好那個時候,正門有開,有人在那個門口進去就會見到兩個小孩子在那里玩,但是一轉身就不見了,而且不久就會感到給人在后面好大力的拍一下背脊,但是轉身是什么人都沒有的……在文科樓出面行經過正門,有人曾經見過有兩個小孩子在鐵閘同玻璃門后面眼定定地望出面……還有一種傳說是永芳堂里面存放孫中山的衣冠冢,但是其實不是孫中山的,是永芳公司老板的爺爺?shù)囊鹿。永芳堂的設計是好象一個墓那樣,呈八字型向兩邊伸展,還有賢人像若干守靈。傳聞葺永芳堂的設計師等人,一年內全部死光。而且永芳堂剛剛葺好的時候,八字型兩撇所指之處,草木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