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清華校長屢屢更迭,任期都很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校長往往挾政治勢力而來,與清華歷來盛行的學術獨立于政治潮流之外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相悖,如羅家倫、吳南軒等校長是帶著國民檔的“政治任務”來改造清華的,喬萬選任校長則是閻錫山的勢力介入清華的結果。這些校長接連被師生們驅趕,甚至被拒絕進門。1930年羅家倫辭職后,清華經(jīng)歷過11個月沒有校長的時期。
清華校長“虛懸”,各方一時提出了許多人選。最讓清華人期盼的,大約還得是與本校有長期關系,深入了解本校校風,并能將其發(fā)揚光大的人物。就這樣,經(jīng)過反反復復,一再物色,經(jīng)教育部部長李書華引薦,梅貽琦終于浮出水面。
一、“一個學校的校長就是儡這些事的人”
梅貽琦曾說:“一個學校,有先生上課,學生聽課,這是主要的。為了上課聽課,就必須有些教具以及桌椅之類。因此也需要有人管這些方面的事。一個學校的校長就是儡這些事的人。”
1940年9月,在昆明的清華師生為梅貽琦服務母校25周年舉行了一次公祝會。梅貽琦在答辭中有一段很中肯又很有趣的話,形象地說明了他作為校長的地位:“清華這幾十年的進展,不是而亦不能是某人的緣故。是因為清華有許多老同事,同心協(xié)力地去做,才有今日……現(xiàn)在給諸位說一個比喻,諸位大概也喜歡看京戲,京戲里有一種角色叫‘王帽’,他每出場總是王冠整齊,儀仗森嚴,文武百官,前呼后擁,像煞有介事;其實會看戲的,絕不注意看正中端坐的‘王帽’,因為好戲通常并不是由他唱的,他只是因為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里,那么人家對這臺戲叫好時,他亦覺著‘與有榮焉’而已……”作為校長,他認為自己不是什么掌握了多大權力的“官”,而是在學術的傳授和研究上負有創(chuàng)造條件、改善條件職責的一人。前后幾十年,他的態(tài)度是一貫的,那就是教育機構要多做些推動教育、推動學術發(fā)展的事情,千萬不能演變成一個官僚衙門。
梅貽琦尊重清華“教授治校”的民主傳統(tǒng)。他常稱自己“無為而治”、“吾從眾”,這并不是他沒有主見,而是充分尊重教授們的治校意見,他往往在大家熱烈的討論中折中定奪,讓大家都能滿意。這也就是梅貽琦治校成就卓著的一大秘訣。
二、廉潔自律的梅貽琦
清華當時有一個規(guī)定,就是如果某個學生部分學分不及格,那么就得退學。有一年,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選修了12個學分,竟然有6個學分不及格,按照規(guī)定,他應該接受退學的處分,但他想通融一下,保留學籍,就跟班主任軟磨硬泡。班主任當然做不了主,他就找到主管部門;主管部門也做不了主,他就直接去找校長梅貽琦。梅貽琦平素給人的感覺十分謙和、好說話,該生想,只要好好和梅校長說一下,梅校長應該能答應留下他的。他進校長辦公室時,梅貽琦正忙著寫材料,于是他站在那里先是檢討一番,然后就求梅校長網(wǎng)開一面。梅貽琦一直沒有抬頭,聽他講完了,對他說:“你自己把12用2除一下,看看你有多少分不及格了。”那位同學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離去,接受了退學的處分。
梅貽琦簡介
先來看一下梅貽琦基本的簡介。梅貽琦,字月涵,江蘇籍。他的祖先在明成祖時期從江蘇搬遷到了背景,后來又在天津落戶,是梅曾臣的兒子。梅貽琦是第一批用zf錢去美國留學的學生,后來在美國學成之后回了國。曾經(jīng)擔任過清華大學的教員、物理系的教授以及清華大學校長等職位。下面來具體看看梅貽琦的簡介。
梅貽琦
梅貽琦在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期間,為清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清華奠定了校格。期間,他又培養(yǎng)無數(shù)多的人才,對師資進行了嚴格把關,推行了一種新的領導制度。梅貽琦自他出任清華校長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他都在為清華服務,被譽為“終身校長”。
不過,對于校長這個職務其實一直都不是好當?shù)慕巧,在他出任校長的期間,因為國內(nèi)局勢動蕩,學潮也在不斷起伏搖蕩,特別是清華和北大為主。作為清華來說,以往驅逐校長的活動接連不斷,但是對于梅校長學生們卻是非常擁護他。在梅校長的領導下,清華在十年的時間里從一所讓人爭議的學院躋身到了國內(nèi)乃至世界都聞名的大學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