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楊津民家還貼了紅紙,放了鞭炮,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去瞧了熱鬧。
在當(dāng)時,擁有一輛自行車都是很了不起的,西裝和摩托車這種洋玩意兒村民們只在黑白電視里看到過。
那一日,楊津民家的小院被堵得水泄不通,人們對著楊津民和他的摩托車評頭論足,指指點(diǎn)點(diǎn),嘖嘖稱奇,口中不住發(fā)出意味深長的感嘆。
“喲津民哪,看你這一身人模狗樣的真精神,有出息了!”
“這摩托車少說也得要四五千塊錢吧?”
“天哪,這得賣多少斤糧食才買得到這玩意兒呀?”
“玉米四毛五一斤,整整一萬斤呢!”
“津民,才出去兩年多就發(fā)了大財(cái),做的什么買賣?”
“也沒沒什么,”楊津民淡淡一笑,“承包了一個工程。”
“那么賺錢,一定是大工程吧?”
“那可不!”
楊津民站在人叢中,微笑著不作言語。
五
在文革時期,楊津民是村里典型的“走資派”,他“不務(wù)正業(yè)”,曾因兜售耗子藥、香煙、火柴甚至偷賣自家的糞便而幾次三番被公社批斗、送去勞改,人人對其避之而不及。
如今的他竟成了村里的首富,成了村民眼中的香餑餑,誰家有待嫁的姑娘都會優(yōu)先考慮楊家。
楊津民四十歲,膝下有二兒一女,大兒子十八歲,正是談婚論嫁的大好年紀(jì)。
自此,村里便有無數(shù)的媒婆陸續(xù)上門提親,幾乎快擠破了楊家的大門。
話說楊津民衣錦還鄉(xiāng)的那一日,叔叔也去討了杯酒喝,只因楊津民三歲的小女兒是叔叔一百多個義子義女中的一員。
那一夜他與楊津民聊到很晚才回家。
幾天后,叔叔收拾好行李,坐著楊津民的摩托車呼嘯而去。
叔叔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間叔叔家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jīng)家徒四壁的木頭房子如今變成了雪白的、擺滿各式各樣漂亮家具的樓房。
一家人都穿上了村民們連見都未曾見過的洋衣服。
嬸嬸開始變得會打扮,穿著上有了究竟。
孩子們背上了讓人眼饞的漂亮?xí)┥狭肆钊肆w慕的球鞋。
叔叔從當(dāng)初的一貧如洗一躍而成為了現(xiàn)在村里寥寥不多的幾位富人之一,其中經(jīng)歷了多少辛酸和淚水在當(dāng)時無人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