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樹:作品簡介
1910年后,蒙德里安開始崇拜立體主義。1911年末,這位年近40歲的藝術家離開祖國來到了巴黎。當時正值立體派從分析階段走上立體綜合階段,他被分析派所吸引。這時他最喜愛的題材是樹木、沙丘、海洋、教堂和風車,所有這些正是與他熟悉的荷蘭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
在這一幅《灰色的樹》中,他把凡·高的表現(xiàn)性、野獸派色彩的非描述性以及法國新藝術運動的線形圖案熔于一爐,使之成為一幅構成型的、造型感強烈的,然而仍是極富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此畫作于1912年,有78*107厘米大,現(xiàn)藏荷蘭海牙格敏特(Gemcente)博物館。1912年,蒙德里安已陷入立體主義的塊面結構之中。
他在巴黎的最初幾年里,由于受到畢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體主義影響,色彩上僅限于灰、綠、赭三種顏色。盡管如此,即使在他最富立體主義的繪畫中,也仍然堅持以純正面形式來表現(xiàn)。他很少畫物體的傾斜面或加上一點雕塑般的投影,只有那種傾斜面或雕塑般的投影才使法國立體派畫家的作品產(chǎn)生確切而有限的三度空間的實體感。蒙德里安雖然熱衷于立體主義原則,但他已經(jīng)超規(guī)越矩,既不需要主題,也不追求三維視覺的深度感。
蒙德里安代表作:灰色的樹
隨后,他超越了立體派,畫樹木或房屋幾乎全是用線來構成,形象痕跡消失,留下的只是線條的迷宮,是把骨架顯示出來的一種高度分析的作品。他在《造型藝術與純粹造型藝術》一文中說:“我感到‘純粹實在’只能通過純粹造型來表達,而這純粹造型在本質上是不應該受到主觀感情和表象的制約的……”顯然,他對立體派是不滿意的,因為它不能達到“純粹實在”。1913年他開始了對色彩的實驗。在蒙德里安的理論中所強調的“純粹實在”和“純粹造型”,可以說概括了蒙德里安的終身追求。對他來說,造型表現(xiàn)手法簡單,意味著形狀和色彩的行為的統(tǒng)一。他認為,抒情的、描繪的或歌頌的美是一種游戲或逃避,它所描繪的美與和諧是一種觀念的理想。它不可企及,因此它被停留在生活之外。那么,怎樣才能使“純粹造型”達到“純粹實在”呢?蒙德里安說:“真正的實在的造型表現(xiàn),要通過平衡里面的力學來達到。新的造型藝術表明:人類的生活,雖然經(jīng)常屈服于時間和不協(xié)調之下,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若把這一理論具體化,即在造型美術中,只能通過形狀和色彩的動勢平衡來表達“純粹實在”。
蒙德里安在1917年與奧特·凡·杜斯堡(1883-1931)、巴特·凡·德·萊克(1876~1958)三人共同建立了名為“風格派”(DeStijl)的社團,并為該社團創(chuàng)辦了一份同名雜志,從而構成了以他為首的抽象派美術理論的體系!对煨退囆g與純粹造型藝術》那篇文章正標志著他的抽象派藝術理論的確立,因為他已多次提到:“抽象藝術的首要和基本的規(guī)律,是藝術的平衡”。他的抽象畫排除了任何曲線。畫面上的色塊都離不開直角。作于1921年的《構圖》幫助我們理解他的這一理論的實質。此畫有61*50厘米大,現(xiàn)歸布拉里克姆S·B·史里佩氏收藏。
蒙德里安自己說:“我一步一步地排除著曲線,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線和橫線構成,形成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離地隔開,……直線和橫線是兩相對立的力量的表現(xiàn);這類對立物的平衡到處存在著,控制著一切。”他從大大小小的原色塊和矩形直角形狀的組合中尋求所謂“表里平衡、個性和集體平衡、自然與精神、物質與意識的平衡”等等。這一切都為了鼓吹一種極端抽象的精神,宣揚藝術應該完全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應該追求“絕對的境界”。所以人們又給他這種抽象畫特征起了個雅號,叫“冷抽象”,以區(qū)別于與他同時代的另位俄國抽象派畫家康定斯基的藝術特征。世界上的許多事往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蒙德里安的這種“平衡”理論,在他的畫上并不怎么令人興奮,可是在家具設計、裝飾藝術以及即將引起世界注意的“國際風格”的建筑設計上,卻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