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席位授予在一般會所舉行,從3°到33°各級別間都是平級的,但需要到總會所申請才能授予。
不同的級別在共濟會意味著不同的研究學習內(nèi)容,也代表了會員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比如33°是啦濟會內(nèi)部研究宗教的級別,但并非代表其為首領(lǐng),只是榮譽頭銜而已,大師級別及以上各級之間都是平等的關(guān)系。
因此諸如《曉松奇談》里有一期說他有兩個朋友的父親都是啦濟會里32°的大師,在共濟會里很大權(quán)威之類的話那純屬曉松扯談。
美國共濟會總會中某處天花板
凡是在非正式會員轉(zhuǎn)為正式會員前,需要經(jīng)歷一次模仿建筑師西貢·阿比夫之死的啟蒙儀式。
相傳西貢·阿比夫就是那個建造了以色列王所羅門圣殿的主要設計者,之后被三個叛徒暗害,由于西貢·阿比夫之死對于建筑團來說過于悲壯,以致西貢·阿比夫死前呼救的那句話也變成了之后共濟會成員的求救密語。
言歸正傳,在這個啟蒙儀式中象征性地“死亡”,然后“復活”。這個級別的儀式也是所有共濟會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一個。
經(jīng)歷儀式的新會員被蒙住雙眼,赤膊上身,脖子上套一繩索,名為“牽引繩”,由三個扮演叛徒的會員帶往會堂或者地下室。
進入后,要走過一個踏板,上面繪有象征符號。途中三個叛徒依此向新會員索要秘訣,新會員說圣殿完工之后才能告訴他們,最后新會員“被殺害”。
三個叛徒將新會員抬到圣壇前,那里有三盞蠟燭,象征三大光明。在周圍的會員詠唱完禱文后,接下來扮演死亡的新會員將復活,去掉蒙眼布,看見三盞燭光(有的地方改為用錘敲擊三聲)。
并且說:“Ma’at-beb-men-aa,Ma’at-ba-ma”這是瑯埃及語,英語為:GreatistheMasterofMa’at,GreatisthespiritofMa’at(意為:偉大的是真理的主人,偉大的是闊正的靈魂。其中的Ma’at直譯為正義、真理、公正)。
這時候新加入的會員就完成了啟蒙儀式,成為正式的共濟會會員。
共濟會會員莫扎特就是在經(jīng)歷了這樣的啟蒙儀式之后,將其神秘感受創(chuàng)作成《魔笛》一曲,《魔笛》中不僅引用了大量的共濟會象征,還巧妙地將共濟會入會啟蒙儀式過程融入樂曲節(jié)奏中。
美國共濟會總會中莫扎特像
共濟會的特點是并不反對會員公開他的共濟會身份,但真正公開身份的會員卻很少。
初期現(xiàn)代共濟會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約有700名會員。該會創(chuàng)始人還公布了組織綱領(lǐng)和章程,提出“反對愚昧”、“四海皆兄弟”、“反對宗教狂熱也反對無神論”、“會員之間互幫互助”、“世界新秩序”等口號。此后共濟會在英國迅猛發(fā)展,并且被社會上層精英接受,于是逐漸增加了政治色彩。
在歐洲啟蒙運動出現(xiàn)的50年時間里共濟會會員迅速擴散到西歐、中歐和北美洲,建立起可以和基督教會匹敵的巨大組織。在隱蔽了將近1300年之后,天主教會再次面臨強大的挑戰(zhàn),這令教廷十分恐懼。
1738年,天主教教宗克勉十二世命令禁止天主教基督徒加入共濟會,違反者將被教會開除(共濟會允許天主教徒入會),在18世紀后半葉教廷一直致力于打壓共濟會,至今雙方的關(guān)系仍不怎么樣。
共濟會大量采用了古埃及、蘇美爾、英國、印度等地的各種土著信仰符號。
比如共濟會的上帝之眼符號起源于蘇美爾人,基督教則視之為異端邪靈、魔鬼撒旦的眼睛;這也是啦濟會與基督教信仰發(fā)生沖突的一個原因。
不過在中世紀晚期歐洲興建的許多大教堂里,也同樣有三角形框內(nèi)獨眼放射光芒的裝飾圖案,是表示基督教義里的三位一體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