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親友的幫助下,在北醫(yī)三院整形科的王大玫教授的積極工作下,1983年1月10日,張克莎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走進了手術(shù)室。中國的第一個變性人誕生了,由于是絕對保密的手術(shù),這一例非常成功的變性手術(shù)只作為內(nèi)部的醫(yī)學研究課題,被記錄在科研的資料中。半個月后,張克莎走出醫(yī)院時已經(jīng)是個女兒身了,他就這樣變成了真正的她。她成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子,一家人都為她留下了高興的眼淚,張克莎也順利拿到了戶口。
本以為重新定義的人生會好過很多,但不料這件事早就一傳十十傳百地“變了味兒”,1983年她在長沙名氣最大的友誼商店當搪瓷產(chǎn)品的“柜姐”時,很多人來圍觀她,他們想聽聽張克莎說話是什么聲音,他們借故要挑選商品,看看張克莎拿東西的手是什么樣子。但試想一下,這并不是什么美滋滋的體驗,而是一種被當猴看的恥辱。
不僅同事私下里議論紛紛,當著面也是指指點點甚至孤立她,而當時唯一安慰的是有了自己的初戀,但愛情終究敵不過世俗的眼光,當初戀男友的父母得知兒子找了個變性人做女朋友后,堅決反對兒子的選擇,張克莎的初戀就這樣草草地結(jié)束了。面對著一波又一波地輿論打擊,張克莎覺得自己就快要撐不下去了,最終還是選擇了逃避。
而早前張克莎在廣東東莞那家玩具廠里以一名“女性”的身份打工時,其出眾的姿色引起了來自香港的股東肖先生注意。肖比莎莎大32歲,喪偶多年一直獨身。其間,肖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向漂亮的張克莎示愛,但年輕氣盛的她從未想過要嫁一個跟自己父母年齡差不多的人,加上自己當時還是個“男兒身”,果斷拒絕。
而在一次次被打擊之后,張克莎又想到了肖先生,1984年她帶著新的“身份”只身回到了肖身邊,當年兩人就辦理了結(jié)婚登記手續(xù),而事后回憶時張克莎倒也坦誠,說自己當時根本對肖先生沒感覺,只是想利用他的資源換個生活環(huán)境,于是他成功地去了香港。
初到香港時,肖先生要求莎莎當專職家庭主婦,但莎莎卻堅持要出去工作,她回憶道:“我當時只有25歲,正是干事業(yè)的時候,當然不愿呆在家中;另外,更主要的是我不愛他,不愿意每天與他面對面過日子。”她曾當過模特,實現(xiàn)了自己多年的夢想。后在家人勸說下她改行做保險,由于業(yè)績突出,她在公司里的職務升到了經(jīng)理,薪水也相當可觀。
在香港,沒有人知道張克莎是個變性人,女性的面具把她隱藏得很深,就連老公肖先生也不知道。1.76米的身材、清秀的五官、標準的普通話...她成了許多香港男人追求的目標,但她其實生活在一個矛盾的現(xiàn)實中,她怕別人不能接受她這個變性人。然而,老鄉(xiāng)阿利的出現(xiàn),徹底擊碎了她的美夢。
因為知道張克莎的“底細”,所以阿利十分無恥地敲詐他,張克莎不敢得罪這個知情人,先后“借”給了阿利30萬港幣。1995年,為了逃避老鄉(xiāng)的勒索,張克莎孤身一人去了臺灣,開了一家餐館,這家餐館一直經(jīng)營到年底。其間她還曾參加過選美大賽,并最終進入決賽。
而沒過幾年,肖先生因心臟病發(fā)作去世,疼愛她的母親也走了。一年失去兩個親人,讓張克莎感到從未有過的悲傷,她結(jié)束了在臺灣的餐館生意,回到長沙。多年的女人生活后,張克莎說她不想再躲躲藏藏了,她已經(jīng)出版了自傳《女人夢》,她想直面社會,讓大家了解一個變性人生活的辛酸,以贏得社會的理解和關(guān)懷。已是纜身一人的張克莎,也渴望能得到一份真感情:哪個人看過她的書,對她有了了解,愿意和她廝守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