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90后會那么親切地稱呼她“鞏皇”,皇帝怎么會輕現(xiàn)真身呢。
其實90后叫鞏俐阿姨為“鞏皇”還是基于她的實力的。
90后看鞏俐的電影,印象比較深的應(yīng)該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和《歸來》了吧,這兩部片子里鞏俐都有近20年來最優(yōu)異的表現(xiàn),里面都有鞏皇爆發(fā)的場面。
尤其是《歸來》中火車站天橋下的那一聲嘶喊,說直抵人心的痛徹毫不過分,70后的我是忍不住了淚水。
但如果這么小看90后這么容易被馴服可就小瞧他們和鞏俐了。
鞏俐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囊括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金獎影片(柏林《紅高粱》、戛納《活著》、威尼斯《秋菊打官司》)的人,而且是世界上第二位。
第一位是意大利的馬塞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Mastroianni),已經(jīng)仙逝20余年。也就是說,鞏俐封神迄今二十余年,沒有對手,不僅傲視華語圈,歐美一樣無人可及。
除了金馬獎外,鞏俐已經(jīng)將能拿到的獎項差不多系數(shù)收入囊中,稱其為“鞏皇”并不為過。
近幾年的鞏皇演出作品越來越少,更年輕的觀眾已經(jīng)不太熟悉,只能通過百度百科上的事跡來腦補鞏皇的榮光。
從小時候特別鐘愛看電影開始,幾乎就是從鞏俐的電影開始的。
當然就是《紅高粱》。電影院看的這部電影至今留下的印象一是演員都不好看,姜文、禿鷹尤其丑陋、猙獰,鞏俐的俊俏感覺土得掉渣,二就是鋪天蓋地的紅。
可是從那部電影起的好長時間里,鞏俐給我的印象并不好。不好并不是來自電影,而是來自影片外,當然是眾所周知的小三事件了。
當時叫“第三者插足”,囿于當時的民風,從父母一輩傳來的論調(diào)就是,這個女人不正經(jīng)。
第一印象太重要了,以至于好長時間內(nèi)我都沒法對鞏俐有個客觀的評價。
當然這一切到1993年有了一個重大變化。
其實從進入90年代起,鞏俐就開始在香港演起了電影,從《古今大戰(zhàn)秦俑情》開始的那部電影也瘋傳是她和張藝謀為躲避輿論對張藝謀婚為情的口誅筆伐,而遠赴香港。
作為當時大陸最紅的明星,她和當時香港最紅的周星馳主演了2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