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陳丹青第一次進藏,被請去創(chuàng)作并輔導當地業(yè)余畫家,推薦他和另外兩位南京藝術學院老師的人,就是黃素寧。
此時,陳丹青作為知青,在南京北郊的一個文化館工作。
黃素寧帶著已經搜集好的大量生動的文字和形象資料,帶著她日臻成熟的創(chuàng)作構思來了。
她來得也正是時候,陳丹青被借調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創(chuàng)作宣傳畫,正好借這個機會來合作這幅畫。
艱苦卓絕可是畫布和油畫顏料還沒有著落,陳丹青找到省美展辦公室,好說歹說,才求得六塊人家裁下來的畫布邊角料。
黃素寧把六塊邊角料縫綴起來,拼成了一幅三米寬的畫布,陳丹青繃在了自己釘的木框上。
畫布有了,他又四處去討要顏料和畫筆,黃素寧又從朋友那里臨時借了一間小屋。
盡管條進軍西藏油畫進軍西藏油畫件很差,但他倆還是樂觀的。
這幅作品有近百個人物,他倆一連埋頭畫了好幾天,往往連上街吃飯的時間都舍不得花。
房間窄小,作畫時幾乎連手臂都伸不直。
想要退后幾步看看效果,都得側著身子仰到床上,太艱苦了。
但,這總算是有個畫畫的地方。
還沒畫完,因故這屋子需要馬上要給騰出來,輾轉又搬到另外的地方畫。
脫穎而出江蘇省一共為紀念建軍五十周年美展推薦了八十多幅油畫作品,結果只選上了三幅。
進軍西藏入選了。
這幅歷盡艱辛,用六塊邊角料拼成的作品,卻掛在了中國美術館的展廳,并受到觀眾與專家的好評。
后來,江蘇省美術館又請他們重畫了一張作為館藏。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黃素寧對服飾文化亦頗有研究,對在國際紡織面料設計的復古時尚與挖掘中國傳統(tǒng)特征,有著深入而清醒的認識。
面料·魅力絲綢中國傳統(tǒng)服裝面料主要是絲綢和棉麻。
中國絲綢業(yè)歷史長達七千年,早在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就將絲綢文化傳給世界各國。
中國絲綢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才華和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