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仲秋,我尚在攻讀研究生時被某媒體上的幾行介紹文字所吸引,大意是,李宗仁回大陸后不久,夫人郭德潔去世。1966年,76歲的李宗仁娶了北京積水潭醫(yī)院的一名27歲的女護(hù)士胡友松為妻。1969年初,李宗仁病故,年輕的遺孀就此消失人海,直到1997年,臺兒莊區(qū)zf邀請她出任李宗仁紀(jì)念館名譽館長。
而這位胡友松女士,據(jù)說還是民國影后胡蝶的私生女。
一生和兩個傳奇人物密切相關(guān),這樣的人物不容錯過。于是我在圖書館翻閱了名記陳曉楠女士的《胡友松采訪錄》。據(jù)其自述:1939年,胡友松出生淪陷的上海,胡蝶給這個女兒起名胡若梅,她沒見過爸爸,也不知生父是誰,養(yǎng)在胡蝶常年租住的酒店包房里,從小沒有玩伴,只被一個小保姆帶著。1949年后,胡蝶移居香港,并沒有將女兒接走。胡若梅在“新中國”的北京長大、工作,更名為胡友松,填寫各類材料時父母一欄均為空白。
胡友松講述的這段早年史迷霧重重,由于胡蝶在1937年上海淪陷后就和丈夫潘有聲逃往香港,這個兩年后出生在上海的“私生女”,其身份和記憶的真實性遭到質(zhì)疑,由于最重要的當(dāng)事人胡蝶和沈氏都已故去,并未留下任何記述材料,胡友松的早年,成了無法證實的“孤證”歷史。
胡友松年輕照
胡友松晚年照
但胡友松的講述,仍舊給我留下一些線索。假如胡友松所言不虛,她其實是被胡蝶遺棄掉了,但她提及這位“生母”,卻毫無怨尤之情,而是滿懷傾慕與思念。
“很小的時候,我在上海干媽很多,都給我掛個鎖,長命百歲這樣。有時候她們湊在一起,就打牌啊、跳跳舞啊,我就在旁邊這么一坐,看著......所以我從小就好打扮、好穿,那些阿姨特別喜歡,在上海給我買好多小衣服,若梅打扮起來像洋娃娃,哎呀,更美了!”胡友松回憶道。
一個沒有玩伴,孤獨在酒店里等待媽媽出現(xiàn)的小女孩,提起童年來卻如此喜笑顏開、甚至有點洋洋得意,這在采訪當(dāng)時是令我驚訝的,但過后我理解她了。
在她顛沛灰暗的前半生里,一定有那么一小段“光鮮亮麗”的記憶,而她也愿意相信,這段記憶是與大明星胡蝶密切相關(guān)的。
她與同樣來自上海的、同樣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一位相貌英俊的五官科大夫戀愛,據(jù)胡自述,因政治原因,單位領(lǐng)導(dǎo)將二人“拆散”。“拆開以后我就說,我永遠(yuǎn)也不結(jié)婚了,因為沒有我心目中的偶像了。”
然而,胡友松后來情非得已,又逢真愛。1966年,“投誠”大陸的李宗仁老年喪偶,秘書程思遠(yuǎn)著手為他物色人選。這時他的一個朋友、翻譯家張成仁提到了比李宗仁年齡小四十九歲的胡友松,而張成仁曾經(jīng)給胡蝶改過劇本——我們看到,“胡蝶”這個名字在胡友松最重要的命運節(jié)點上再次起到了微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