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成,原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第6師第18團2大隊中隊長。1983年11月14日,王學成駕駛1架編號83065的殲-5(米格-17)戰(zhàn)斗機從浙江岱山機場起飛,在2架臺灣空軍F-5戰(zhàn)斗機的引導下在臺灣桃園機場迫降。獲黃金3000兩,后加入臺灣空軍,被授予少校軍銜。
人物經歷
王學成1955年出生于河南開封市,其祖父和父親都是歷家高級干部,祖父還是個”老革.命”?梢钥闯觯醯募彝ケ尘笆潜容^好的。據說文革期間,其祖父和父親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沖擊,其祖父在某種失意的狀態(tài)中抑郁而死。
王年幼時其父長期在北京和武漢工作,因此,他在祖母的照顧下,在開封度過了童年。16歲時隨父至武漢。高中畢業(yè)后,他參加了軍隊,1974年3月,他進入保定一所空軍初級航校,成了同齡人中令人羨慕的”天之驕子”。
他在接受了初級航校的訓練后,進入南方某空軍飛行學校受訓,畢業(yè)后分配至海航某部,并在服務幾年后被任命為中隊長。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在航校學習期間,他竟是后來于1982年10月叛逃臺灣的吳榮根的同窗,吳榮根于他叛逃前四個月已先期駕機逃臺。
王叛逃前已于1980年結婚,婚后分居兩地,王因此對每年一個月的探親假制度滿腹牢騷,而類似的休假制度既大大超過當時一般國家公職人員的休假標準,更是各國軍人的通例,但王把這種制度看成所謂”壓抑人性”。
回顧王的簡歷,筆者覺得值得注意的是兩條其一是從他的簡單學習經歷看,國家和軍隊在他身上無疑注入了更多的心血,而與同齡人相比,他之能參加軍隊,也反映了那時很多干部子弟的某種優(yōu)越地位,其二,其祖父及父親在文革中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沖擊,也可以看出文革對軍隊的潛在和長期影響。